新聞消息

[depositar] 以技術克服科研運算可再現性的挑戰 貫徹開放科學的理念

去(2023)年 10 月,研究資料寄存所(depositar)迎來了 Binder 的整合,這也是 depositar 協助研究人員達成「運算可再現性」(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)的一個里程碑。使用者只需將程式碼和相關資料放入同一資料集中,並於資料集頁面點選 Binder 功能按鈕,或於 Binder 服務首頁輸入資料集網址,就能迅速在平臺上建立該程式碼的運算環境,並重現它的執行結果。其實不只 depoistar,其他科研單位例如歐洲網格基礎設施(European Grid Infrastructure, EGI)、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(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, NII)也紛紛在近兩年引入類似的功能。

2023 國際資料週「資料節慶」 一窺研究資料管理發展

文/王家薰/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專案經理、莊庭瑞/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

本文亦刊登於 2024-01-15 科技報導

若是想要了解科學資料政策、研究資料管理,以及相關資訊技術的發展趨勢,或是想和不同學科領域的資料專家討論各種前沿議題,那麼兩年一次的國際資料週(International Data Week, IDW)是不容錯過的盛會。為期四天的國際資料週會議由研究資料聯盟(Research Data Alliance, RDA)、國際科學資料委員會(The Committee on Data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, CODATA),以及世界資料系統(World Data System, WDS)共同籌辦,目的在於促進研究資料在科學、教育及各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,並加速資料科學的發展。

讓大眾取用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 美國與臺灣新近的發展

美國 OSTP 設定今(2023)年為「開放科學年」(Year of Open Science),聯邦政府各部門將發展開放科學策略,並要求各機構在8月底前更新他們的「公眾取用方案」(Public Access Plan),以符應去年 8 月的備忘錄。今年 7 月,美國的「國家科學基金會」(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, NSF)也在網站公布了〈NSF公眾取用方案 2.0〉。 本文將概述美國的公眾取用方案細節,以及臺灣新近的發展。對於政府資助的科研產出,在知識普及和公眾近用層面的政策發展以及實施方法,美國或可為臺灣借鏡。NSF 的方案首先肯認研究論文與資料的開放和公平傳播,與促進科學進步密切相關。但也需要考慮實施公眾取用的同時,資源短缺的研究機構潛在的公平性議題。

讓資料共享成為責任 簡介國際近期的科研資料開放政策

為改善研究資料分享的窘境,近來國際上許多科研補助機構,陸續頒布了與資料分享有關的政策,建議或要求研究人員分享研究資料。以下簡介世界衛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WHO)、歐洲核子研究組織(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, CERN)、以及美國國家衛生院(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, NIH)等重要科研補助機構所提出的相關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