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發表被要求立即開放取用,公共取用推廣歷史性的勝利

文/何明諠(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專案經理)、莊庭瑞(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)

本文亦刊登於 2022-12-13 科技報導

圖片來源:Farquharson, Jamie (2022): Diamond open access venn diagram [en SVG]. figshare. Figure. https://doi.org/10.6084/m9.figshare.21598179.v1。圖片原始授權:CC BY 4.0


如何讓更多人可以自由享有學術研究的成果,是學術成果的開放取用(open access, OA)推廣1努力的目標,也是開放科學(Open Science)涉及的眾多議題之一,長期在美國和全球各地受到討論。而其中,最具挑戰的一個議題是:由納稅人支持所產生的研究成果,在論文發表時,是否應讓公眾能立即、自由、並且免費取用研究資料?針對這類知識公共取用(public access to knowledge)的議題,美國白宮「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」(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, OSTP)於今(2022)年 8 月 25 日,提出的新政策,做出了回答。

在 OSTP 副主任兼代理主任尼爾森博士(Dr. Adlondra Nelson)簽署發出的備忘錄〈確保聯邦資助的研究可被自由、立即、且公平取用〉中,清楚回答了這個問題:是的,所有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論文與伴隨資料,都應在發布當下,即刻讓公眾自由且免費取得2

美國新政策:論文刊登即刻開放取用

美國學術領域的開放取用的爭論,至少可追溯至1990年代中末期。當時「學術出版及學術資源聯盟」(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, SPARC)及「公共科學圖書館」(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, PLOS)等倡議開放取用的組織陸續成立,透過立法、連署、砰擊商業出版商等方式,在商業出版商與倡議團體間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戰爭。

出版商和開放取用倡議團體的爭論,在 2013 年 OSTP 發布〈增加聯邦資助科學研究成果的取用〉備忘錄後,迎來首個里程碑。該文件是美國政府首份有關公共取用的指導文件,擘劃了研究發表及科學資料在公共取用的進程,其中有兩個項目值得一提:一、要求每年投入超過一億美元進行研究的聯邦政府機構,應制定政策支持研究發表和數位科學資料的開放使用;二、允許在論文發表後,設置最長達 12 個月的「閉鎖期」(embargo)。

2013 年的政策在歷時 9 年的施行後,伴隨著為對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)疫情,全球廣泛採用開放取用模式帶來的激勵,迎來了 2022 年白宮 OSTP 在政策上的強化與修正。

新的政策帶來顯著的變化,最大的修正之一,在於修改了前面介紹 2013 年政策的兩個項目。首先,在新政策施行後,所有聯邦機構都須建立自己的公共取用政策,不再僅限研究經費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型機構。此外,研究著作也不再有 12 個月的閉鎖期,取而代之,所有聯邦機關所支持的研究著作,都須立即讓公眾可自由取用。新政策還擴大了「研究著作」的定義,除了經過同儕審查發表的期刊論文,也包含了經過同儕審查的專書章節、社論、研討會論文等。

新政策還帶來了另一項與「科學資料」有關的政策變革。在 2013 年的政策中,科學資料並未被嚴格要求應開放的時程與方式,當時只要求研究者應考量適用的法規及政策,儘可能讓大眾能免費取用科學資料。而根據 2022 的新政策,所有受聯邦資助的研究,發表的研究著作以及其所伴隨的科學資料,原則上在著作發布的同時,就須同時以公共取用的方式發布;此外還需要依據《聯邦資助研究所應使用的資料儲存庫的理想特點》(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Repositories for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)的指引,存放在合適的資料儲存庫。

另外,為使大眾能識別研究成果的經費來源、提高科學研究的誠信,新政策亦要求出資研究的聯邦機關,須蒐集並發布與研究著作及科學資料相關的後設資料(metadata)。這些後設資料至少須包含:作者的姓名、單位、補助計畫的來源,並以數位持續識別碼(digital persistent identifiers, digital PID)為之,亦須包括出版日期、以及該著作或資料的 PID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政策也要求計畫補助資訊本身需提供 PID,並可透過伴隨該 PID 的後設資料,連結到補助單位或受補助者的 PID。

而為降低各方對於新政策可能帶來經濟衝擊的疑慮,OSTP 也同時提交了一份《聯邦公共取用政策的經濟面向》(Economic Landscape of Federal Public Access Policy)給國會,報告以「當前的研究與資料,以及廣泛徵詢不同利害關係人後所接收到的資訊」為基礎,進行討論。

這項政策的推行在時程也有具體的要求,所有聯邦機構,須在半年內(接受一億美元以上資助之機構)或一年內(接受一億美元以下資助之機構),擬定、修正相關的公共取用計畫,送交 OSTP 審查;於 2024 年底前,各聯邦機構需公開其新的政策,並於 2025 年底前,開始施行。

開放取用歷史性的勝利,各方的回應與批評

OSTP 的公共取用新政策獲得了科學社群的廣大迴響。根據 SPARC 的整理,有十多個不同性質的組織隨即發出聲明,支持新政策,除了美國在地的學術、智庫組織,如 SPARC、全美研究生暨專業學生協會、Niskanen Center 等,也包含了國際組織或社群如國際科學理事會(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, ISC)、cOAlition S、Creative Commons 等。

許多組織盛讚新政策,SPARC 以「開放取用歷史性的勝利」(a historic win for open access)描述這次新政策的發布,並表示:「首次,所有人──從科學家到學生、物理學家到企業家──能立即取用美國納稅人每年資助超過800億美金所產生的論文」;ISC 在其聲明中也大表贊同:「對於作者和讀者而言,這個政策朝更公平的科學發表系統邁出重要一步。所有政府和研究資助者都應採取類似的措施。」

讚賞之餘,還有一些組織已經著手設想未來的走向。專注開放授權的組織 Creative Commons 就表示,如果要讓研究成果不只停留在可被取用,而是能被方便分享,則還應推廣開放授權(open licensing)確保再次使用的權利,並發展由社群擁有並管理的公共知識基礎建設(Public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)。由資料儲存庫經營者所組成的「資料策展網絡」(Data Curation Network)則指出,他們的服務將會與《聯邦資助研究所應使用的資料儲存庫的理想特點》的要求一致,並邀請 OSTP 和各聯邦機關一起展開未來的合作。

不過,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 OSTP 的新政策。學術期刊的出版者們,對於新政策就有相當多不同的意見。儘管在這個行業中,不乏 PLOS 這類全力支持新政策的出版者,但仍有部分採用開放取用模式的出版者憂心,認為許多論文作者,在欠缺出版經費的支持之下,恐無法負擔開放取用論文的高額刊登費。而最嚴厲的反對聲量,可能來自仰賴訂閱制以獲取利潤的出版商,例如美國出版者協會(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)就批評,強硬而單一的商業模式,會大幅削弱出版市場的競爭力與公平性。

特別是針對開放取用模式的討論,究竟應採「綠色開放取用」(green open access, green OA)或是「黃金開放取用」(gold open access, gold OA)模式3,相關討論也逐漸升溫。在過去,黃金開放取用能賦予論文在開放取用上最高的便利,但代價是作者需支付出版商高額的文稿處理費(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, APC);綠色開放取用的費用相對親民,然而期刊通常會限制作者,在一定時間後才可公開稿件

對於兩種模式之爭,由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(Springer)所出版的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在社論中認為,採納「黃金開放取用」似乎是最佳途徑。儘管從現行模式轉換到該模式後,如何在高額APC的前提下,仍維持著作或資料公平發表的機會,將是有待解決的問題,但該模式可望能維持眾多學術期刊的持續運作,從而讓著作或資料能被最多人取用。

另一方面,「美國科學促進會」(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, AAAS)所出版的《科學》(Science)期刊也於備忘錄發布後刊出社論,由 AAAS 執行長兼《科學》發行人巴瑞克(Sudip Parikh)領銜,表示 AAAS 強烈支持 2025 年之後刊出的論文不得有閉鎖期的要求。該社論亦抨擊目前「黃金開放取用」向投稿者收取高額文稿處理費的商業出版模式。AAAS 並表示即日起施行「即刻綠色開放取用」(green OA-zero day)政策,在不收取額外費用的前提下,允許論文作者將已通過同儕審核且完成修訂的論文,立即自行發布在公眾可取用的儲存庫(public repository)。AAAS 係由會員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,對於科學出版品被廣為使用具崇高使命,該社論中也祝願全球的科學家,無論其所在的地理區域或是所屬的研究機構,都能自由取用最新的研究論文。

其他各國會跟上嗎?未來的動向觀察

OSTP 的新政策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?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持續觀察。

首先,所謂易取易得、零閉鎖期(zero embargo)的政策,最終會使期刊出版朝何種開放取用模式靠攏,是最直接的觀察重點。就像前面介紹的,「綠色開放取用」與「黃金開放取用」在刊登費用與機制上,都還有一定落差。在新政策中 OSTP 雖有要求聯邦機關,應補助作者合理的出版費,以及資料遞交、策展、管理等費用,但在零閉鎖期的政策下,究竟應採綠色開放取用或黃金開放取用,方能兼顧公眾對知識的取用權及健全的出版環境,仍未給出更明確的指示及補助標的。

考量到新政策對經濟或學術發展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,今年 10 月 18 日新政策發布約兩個月後,美國眾議院的「科學、太空暨科技委員會」(Committee on Science, Space, and Techonology)亦提出了書面質詢,要求 OSTP 在 10 月底前,應就下述兩個項目進行說明:一、如何與所有機構、出版商、大學、科學社群、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合作;二、如何落實科學資料發布的政策。

最後,新政策將如何帶動其他國家的學術政策發展、一同朝開放取用的模式前進,也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。零閉鎖期的倡議在國際上已開展一段時日,支持零閉鎖期的科學社群,認為這項政策有助於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平性、促進全球科學研究(如氣候變遷)的推展、強化科學合作等優點。因此在新政策發布後,一些國際科學社群(如Creative CommonsISC也再次呼籲各國政府跟上腳步。在國際倡議的配合下,美國白宮 OSTP 本次發布的新政策,是否會催化各國政府採用公眾取用政策,或出資研究相關政策推行的可能性,亦是我們需要留意的面向。

註解

註1:在美國學術環境的脈絡下,「公共取用」(public access)與「開放取用」分有不同意義。「公共取用」源自美國聯邦政府的文件用語,專用於探討受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,其成果被公眾取用的條件。美國白宮 OSTP 在 2013 年要求,每年投入一億美元以上進行研究的美國聯邦機構,皆需制定學術成果的「公共取用政策」。至於「開放取用」,通常是指涉某種出版模式,讓公眾能自由取用並二次利用所出版的著作,無須付費。在過往,一個符合公共取用政策的學術成果,未必符合開放取用的要求,反之亦然。儘管兩者概念有異,但本文為求行文能為更多人理解,在用詞選擇上,除非涉及正式文件的用詞,否則皆以「開放取用」為主。

註2:OSTP 備忘錄的英文標題為〈Ensuring Free, Immediate, and Equitable Access to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〉。本文將「free」翻譯為自由,「freely available」翻譯為自由取得,但 free 亦有無需費用的涵意。本文將視情境交換或同時使用,於此敘明。

註3:黃金開放取用:論文出版後會直接以電子方式供讀者自由、免費全文取用;出版社通常會向作者或學術單位收取高額文稿處理費。

綠色開放取用:論文開放讓作者以電子形式儲存公開於機構典藏或個人網站(也就是非學術出版社的網站),供讀者使用;出版社收取費用較低廉,但通常會限制發表經過一定時間後,才可開放供讀者取用。

延伸閱讀